1
眼镜产品
眼镜资讯
问:近现代福鼎白茶是如何发展的?
来源: | 作者:food-100 | 发布时间: 2023-10-07 | 335 次浏览 | 分享到:

答: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的记载,白茶工艺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当时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约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以大白茶的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

福鼎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制银针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红茶﹣橘红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撒在红茶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年至1916年为白茶的极盛时期,1917年后受"一战"的影响,白茶销路受阻,一落千丈。至1934年,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福鼎县志》记载,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出口,"二五大斗白毫,上等,产地为白琳,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从等级上看,出口的白茶品质比较好。

福鼎从1910年左右就开始加工白牡丹,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字。

福鼎早期做白毫银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下壮树的芽叶后,再剥去叶片,以单枝芽心晒成银针,剥下的叶片用来制造绿茶或红茶;另一种是采下壮树的芽叶后,立即晾晒,晒干后再抽拣肥壮的芽心制成银茶,剩下的单片叶和细小芽尖也可卖给茶商,但茶名曰"干叶打"。茶商买卖经营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买纯银针和纯干叶,1斤纯银针价值3元至5元,纯干叶1斤只有几毛钱;另一种是买毛茶(即与芽叶一起晒干的),茶商另雇女工抽拣芽心,每斤毛茶可抽拣10~12小两的银针(据旧制,16小两等于1斤)。剩下的细小芽尖和干叶经过茶商整形后,用竹篓包装运销广东,或者喷水回湿,改制白毛猴茶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只加工和生产了少量白茶。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共加工白牡丹约0.1吨。次年,这名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规模,随后茶农也将自己晾晒好的白牡丹卖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这个名字就在福鼎的各个茶区叫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鼎被划为红茶产区,只生产少许白牡丹。到1962年,由于白茶外销市场的需求,福鼎白琳茶厂开始全面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作经验缺乏,生产出来的白茶品质不高,直至1964年,白茶的品质才大有改观。但是受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了1.5吨。到1965年,摆脱外部环境的限制后,福鼎大胆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数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加温萎凋的方式。

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是福建省为了满足中国香港地区的消费需求而生产出来的新产品,于1964年开始试制,1968年试制成功推向市场。1964年至1968年,茶商刘典秋先生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的王亦森等人建立团队,进行白茶生产的实验,于1968年成功制作了七箱新工艺白茶,几位专家经过评审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销售一空。于是,1969年正式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来自中小叶种茶树,与三级白牡丹、贡眉相同,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